2006/12/06 | 满足学生心理需要 建构融洽师生关系
类别(Learning) | 评论(0) | 阅读(518) | 发表于 15:22

  摘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有效地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学生在学校表现良好。因此,本文主张:一、从信任学生、宽容学生、创建有序课堂、缩短空间距离等等方面使学生获得安全感;二、从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平等相处、欣赏并挖掘学生人性向善的一面、适时地流露自己的爱等方面使学生获得归属感;三、从创设使学生能成功的“场”、创设多层次的评价等使学生获得成功感。并对以上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心理需要   建立  融洽  师生关系 

 

  孩子们刚背上书包上小学时,是抱着学习的热情,兴高采烈地进校的,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或几个月,或几年)后,很多孩子却带着学习失败的结果,垂头丧气地被动接受教育,甚至带着对教师的强烈不满离开学校。美国的莫尔斯(1964)主持的一项调查研究及科曼尔(1975)主持的对学生感情的调查都得出了这样的结果:造成学生萎缩不前或惹是生非等消极行为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校环境不能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学生得不到心理上的满足,就无法创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认为自己有安全感、归属感,有能力,被重视,受尊重,他们才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失败,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学校环境表现良好。

一、使学生获得安全感  

这里说的“安全感”不是指人身的安全,而是指人际关系上的一种信赖和宽容的心理氛围和心理环境。学生感到安全,他们会感到在学校的环境中有充分的自我控制的权利。 

我们当教师的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学生在下面谈论时头头是道,一旦面对我们就手足无措,结结巴巴呢?为什么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主动地、充分地参与教学活动呢?笔者认为原因在于教师权威形象的影响,在于学生与教师的交往缺乏一种安全且宽松的心理氛围。教师要确保每个学生有权利在一个感到支持、有序的很有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学习,这是教师的首要责任。因此,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一定要重视给学生创造一种有安全感的心理环境。

 1、给学生以宽容

青少年学生的成长是一个尝试前进和不断纠错的过程,他们是一个在错误中学习成长的人群,可以说,天下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要保证他不会受到批评和嘲笑,不会影响老师、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教师要给学生改错的机会,应该允许孩子承认错误,产生疑惑,必须使学生觉得与老师打交道不必提心吊胆,担惊受怕,创造一种谅解和宽容的心理气氛。 

我们应该认识到,正如学生进校时各方面的能力各不相同一样,学生参与课堂生活等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即使在一个积极的、相互支持的课堂环境中,有些学生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体现自己胜任学习的能力,才能开始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等。因此,教师要更宽容、更忍耐地对待这些特别需要帮助的学生。

2、创建有序课堂   

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建立行为规范,即把由教师下达指令的做法,转变为由学生讨论,发挥个体和集体的智慧,制定出自己认同的规范的做法,营造一个支持学生、关怀学生、保障学生心理安全的学习环境。由于这些课堂规范是学生参与制定的,学生才会觉得自己是课堂的主人。课堂规范必须是被清楚叙述的,比较细化、易操作的。如,师生可以制定出在小组学习时应遵守的程序:倾听组员的发言、讨论时说话要轻,不影响其他组的思考与发言、小组内要轮流分工等。    同时,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课堂管理技巧,使课堂避免过多的发号施令。如,在课堂中为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选定一个吸引学生注意的提示,而且这个提示可在学生听惯后重新选择一个来达到有效吸引学生。在笔者所教的班级,9月学生选择了小朋友们真可爱10月学生选择了一个新提示:千里眼在哪里?这样的提示使学生很快集中了注意力,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民主、安全、井然有序的课堂学习中去。 实验表明,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之间的空间距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度及持续的时间。因此,教师可采用主动在教室里走动的方式“接近”学生(特别是后面的学生),缩短与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再者,课堂上课桌椅的摆放形式可根据教学需求采用多种多样的组合,如半圆形、全圆形、双圆形、“U字形等,利用教师的空间达到不同的教学目的。这样就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情感交流,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3、缩短空间距离

4、做一个有幽默感的教师

恩格斯认为,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的优越的表现。”可见,幽默其实是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中的重要积极因素。有幽默感的教师更有人性,给学生的感觉更可依赖,更具安全感。因此,学生最喜欢具有幽默感的教师。

很多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上把幽默用到极致来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可以在讲授中穿插一些趣事,或故意用一些幽默的词,可以设计一些能让五官动起来的活动,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滑稽剧或进行小组讨论等。当然,教师也可以把幽默用来批评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或补救师生沟通中产生的失误……在教学中“轻松一下”,玩一下,能给予学生更轻松愉快、更开明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课堂活动,让学习变得有趣而不是负担。。

二、使学生获得归属感

归属感的形成是人类的重要需要,所有的人都需要感受到自己被接纳或者有一种归属感,归属于某一个群体。学生在课堂上更需要被教师、同学和同龄人所接纳、所支持,特别希望受到教师的温暖,教师的关爱,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动力面对学习的挑战。

1、尊重学生

尊重,在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它意味着教师和学生都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尊敬。著名教育家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优秀的教师不会高高在上,不会威胁或惩罚学生,他尊重学生胜过学生尊重他。教师只有尊重学生,保证学生在班级里有自己的位置,能发挥作用,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品德。尊重学生,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努力创设平等、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 

1)尊重人格

教师必须把每一个学生都看成是独特而有价值的人,要知道他们能够自己思考和表达,要相信他们能够积极地去改善自己的行为。因此,我们要做到虚心、敏感、移情作用和客观性,即对学生没有偏见,及时地了解他们,要主动建立助人关系,时刻注意师生交往的质量。这样,师生之间就会相互理解、情感和谐。教师一旦剥夺学生的人格尊严,学生也就不准备做好人了。当学生出现一些消极行为时,我们要常采取“心理换位”法,这样才不会把学生推到自己的对立面,才会让学生心服口服。

如,当检查作业时,一名懂得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老师,他只会让完成的学生举手,而不会令没完成的学生站起来。这样完成作业的学生一举手,就是对他们的一次表扬。没完成作业的学生没有站立,教师也没有责骂,但尊重他们的行为只会让这些学生心存感激,自觉地向先进靠齐。

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和教师是平等的人,这样才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2)平等相处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特定的角色,承担不同的责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学识、经验和抱负,但就人的价值和尊严而言,所有的学生与老师的地位是平等的。作为教师,我们要摆脱绝对权威的观念,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要知道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人才,是要为学生服务。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应切实当好学生的向导,做好学生的助手,成为学生真诚、无话不说的“朋友和知己者”。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真诚倾听学生的心声,允许他们提出不同的、相反甚至是错误的见解,做到“教学相长”。举一个笔者亲眼见到的课堂教学实例:语文课上,当讨论到《曼谷的小象》重点写的是谁(阿玲还是小象)时,出乎教师预料地引发了争论。该教师表示支持认为重点写的是阿玲的一方,但有学生马上大声指出:“乱说!无理!”这位教师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说,虽然老师希望学生能文明地说出自己的不满,但仍然很高兴学生能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这位教师还建议,可以再读课文,找出证明自己观点的一些理由来进行一场辩论赛。这位同学表示赞同。在激烈而又文明的辩论赛上,师生都有了新的收获。

师生之间不断沟通、交流,真诚地平等相待,知己知彼,相互尊重,能增进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能有效拉近师生间心理距离,产生融洽的氛围。

3)开放交流

教师要创设课堂开放气氛,注意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鼓励学生在开放的气氛中敞开交流。学生脑子里想什么,就讲什么。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协商关于课程和教学的决策,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保证学生学习时充满乐趣。在课堂上,教师可常采用同桌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和感受被别人接受,满足他们的归属感。教师要给学生传达出这样的信息:教师尊重学生的意见,而且相信学生的能力。在这样热烈、愉快、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师生之间就会引发情感共鸣,师生的心理才能产生互动效应,呈现出师生的多向交往,师生交往的效率就会很高。

尊重学生,学生就会尊重老师;剥夺学生的尊严,学生也会想方设法消除教师的尊严。这是师生关系中的黄金法则。只有人与人之间心灵的对话,完整人格的交流,学生才会体验到做人的全部尊严,才会享受到被人尊重的生命快乐,才会使师生关系具有教育意义。

2、欣赏学生

人的本性向善,天生就有一种有所作为、被人赏识的需要。陶行知先生提出“泛爱”教育的理论,认为教师的爱是一种职业的爱,教师不是爱某个或几个学生,而应该“爱满天下”,这既是教师的爱,也是欣赏者的爱。一个关爱学生的好教师要有一双慧眼,拨开云雾,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每个学生的美,并不吝啬表扬。在老师的心里,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都应该是最好的。批评教育人,为什么不用肯定来教育人呢?教师频繁地批评学生会造成学生不喜欢,不喜欢上课。

1)努力地挖掘学生人性向善的一面

我们不得不承认,有时吸引我们目光的不是学生的优点,而是他的缺点,如课堂上他又讲话了,迟到的又是他等等,看起来教师尽职尽责,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无可非议,可长期下去,我们便习惯了用

教师不是医生,不能总是看学生的不足与缺陷;教师不是警察,不能总是像盯着可疑的人那样,只看学生档案中的阴影。教师应该是个寻找宝藏的人,在学生心灵的土地上,寻找生命的精神资源,并把这种潜在的资源发掘出来,变为精神财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人性中向善的一面,有的学生成绩不太理想,但劳动积极;有的对同学很友好,“古道热肠”……在教学活动中,优秀的老师能对学生做出许多正面诱导的行为,比如夸奖学生的学业,对学生认真听讲表示感谢,每天微笑迎接学生等。教师采取积极的态度关心学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进步而不是退步,要以一个欣赏者的身份看待自己的学生,去赞赏学生的观点,赞赏学生的感情,赞赏学生的个性。

教师不仅要发现学生的向善的一面,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其人性向善的一面,使他们形成相信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有许多可爱的地方

2)适时地流露自己的爱

学生渴望教师的爱就象禾苗需要雨露阳光一样,学生只有感受到教师的善意和真诚爱心,才会乐意听从老师的教诲。

教师要以相信学生能学好的神态、热情真挚的微笑、信任关爱的眼神、鼓励和支持的手势(拍拍肩、摸摸头、击击掌或拥抱学生)等,使学生由此获得信心,获得学习的动力,并感悟到教师不但是自己的恩师,而且还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更是自己成功的支持者。

总之,我们应尊重学生,欣赏其亮点激励其进步,把每个学生的人生价值调动到一个最高点,这正所谓“爱心最是有情物,化作春风更催人”,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们获得归属感。当然,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表示尊重、关爱、热情的同时,仍然可以对学生的行为方式和学习成绩提出高标准的要求。 

三、使学生获得成功感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一定努力完成一项任务,都会产生成功感。成功感既能对自己的付出抱以肯定,又能激励自己继续前进。相反,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必定失败的话,即便学习内容是有趣的,与其密切相关的,仍然无法保证他们会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满足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有效地推动积极的课堂环境的建立。

1、创设学生能成功的

创设学生能成功的“场”,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根据学生各自的特长,努力创设有利于他们表现自己特长的机会。每个孩子都渴望成功,希望受到他人的肯定尊重,而成功的秘诀就是具备自信心。如果学生没有成功的体验,就会认为自己很笨,再努力也没用,于是会出现一系列问题行为,师生关系很可能会处于敌对状态。因此,教师要不断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的特长得到充分发挥。如课堂上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满足学生学习中自我表现的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机会。又如课堂学习中组织绘画质疑、小品表演、歌曲欣赏、专题辩论等学习活动,为学生创造各种成功的机会。

2、创设多层次

评价,应具有激励和导向等功能。但有些教师把评价作为学生学习行为的结果来评价,考试频繁,以分数“论英雄”,其结果是使大多数学生丧失了学习信心,学生与教师的对立情绪越来越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品质是多层次的,必然导致学习结果的多层次。教师必须根据不同评价对象的学习结果,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才能激励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达到新的目标。

如在练习设计时,可对同一目标设计出难易不同的几组题目,教师不公布难易,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一组练习。不管选择哪组题目,只要学生做正确,教师就给予充分激励。

还须提出的是,对学生的奖励或表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个性和需要改变策略,如对一些低年级学生公开表扬、奖励效果较好,而对一些高年级学生可私下表扬,避免他陷入被同学议论、讥讽的尴尬境地。又如对于那些有潜力,但对自己要求不高或自信心较差的学生可以这样表扬:“继续努力吧!相信你会在班级里崭露头角的。”对那些聪明,成绩优异,好胜心强,但又骄傲的学生可以这样表扬:“我认为你是班级中的佼佼者,但还应该与整个年级的优秀同学去比试一下,不知你会不会仍是数一数二?”教师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奖励学生:星星、笔记本、奖状、参加某些荣誉性的学校或社会活动等。

教师创设这样多层次的评价标准,为学生创设了广泛发展的空间,更满足了多层次学生成功的需要。

总之,只有教师真正走近学生,创造让学生感到安全、快乐、振奋、融洽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才能真正地建立融洽的、良师益友式的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屠荣生编著:《师生沟通的心理攻略》,2002年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美)Frederick  J. Stephenson,Ph.D著,周渝毅译:《非常教师——优质教学的精髓》,2002年8月第1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3.(美)VemonF.Jones&LouiseS.Jones著,方彤等译:《全面课堂管理》,2002年8月第1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4.胡东芳主编,刘德华著:《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2003年9月第1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5.高明书著:《教师心理学》,1999年8月第1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0

评论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