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信息技术在教学上到底有什么作用呢?任何一项科技发明,都是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信息技术应用教学也是优化教学,改善教学。打个比方,汽车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不是任何时候,汽车都能很管用呢?想想那些用天平称砝码也要做个课件,整堂课只是在执着点击鼠标左键的人,他们走路能力是不是要逐渐下降;当然也不要因为整合的效率不高,就全盘否定,那些动不动就以车代步的人固然可笑,但宁愿走路也不愿坐车的人是不是固执到了极点。什么时候使用汽车都是有学问的,要根据路程的长短和道路情况来选择使用,如果是翻山越海就要改变交通工具了,我们教师也要根据教学的需求来确定怎样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当然,前提是要像熟悉开汽车那样首先熟悉信息技术,否则你连汽车都开不动又谈什么开好汽车。
信息技术课程是中小学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其中心教育目的是以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而不是学习信息技术本身。因此,当今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不再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而是采用整合的方式,即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融合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并指出“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自此,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得以广泛开展。
■“整合”误区种种
1、教学课件制作偏离使用价值
在课堂教学中,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上的问题一直大量而广泛地存在着,最突出的问题有两类:
超量、超限、超时的“信息轰炸”。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唯恐体现不出电脑能够储存大量信息这一优势,将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所有材料事无巨细尽数罗列,而在使用时,受课时限制,只能加快单位时间传输的信息量。音像视频、PowerPoint、投影齐上阵,结果是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包围着学生,其琳琅满目的程度令人头昏目眩,无法进行知识由“同化”到“顺化”的编码,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所需内容、意义的检索处理和理解接受。这就是多媒体信息海洋中的“迷航”现象。这样的课件教学极易导致视、听觉的疲劳,思维训练也不足,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不良后果尤其突出。这样的教学既缺乏实效,又超出了教师精力承受度,偏离了课件使用的本义,弊大于利。
人机关系处置失当。有些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编写和制作好了多媒体课件就等于把一堂课备好了,而没有进行细节设计。于是,上课就变成了幻灯片放映,受课件的编制形式所累,课堂教学被课件材料牵着鼻子走。学生学习也按照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进行,按照预先设定的模式、思路、线索进行人机交互,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深入地思考,只能顺应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做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限制甚至遏制了学生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的发展,不利于鼓励创新,也与素质教育的原则背道而驰。
2、为了整合而整合
在很多学校,各学科教师都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己的学科教学当中,确实收到一定的成效,但有些教师在“整合”的形式上出现一些不恰当的地方,即存在着让沉重的课堂学习仅仅停留在感官学习、直观学习水平上的倾向。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在形象、直接、快捷传递课堂教学信息上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课堂教学在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不应因此而迷失方向。弱化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过分依赖感官材料,是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的一个误区。
学生通过动感、直观的材料来进行学习,本来是信息技术带给学生课堂学习的便利和优越之处,但过分依赖动感、直观的学习材料并形成思维上的惰性,则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内在质量。学生通过形象材料来学习,追求的应是“思维学习”、“高级学习”和抽象学习,而不仅仅是感官学习、直观学习。例如,在进行一些理科试验课时,教师让学生用电脑中的动画模拟天平称砝码,在电脑上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等,学生难以获得切身的体验;还有一些协作形式的课,明明可以大声在课堂上发言的,却要在论坛中用敲击键盘取而代之。
也许他们是追求新颖,认为有了信息技术这样现代化的工具,传统的东西就过时该淘汰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热潮下,他们将信息技术神话了,完全是为了整合而整合,过于注重形式,而对教学效果思考不够,甚至连教师也迷失了自我。一次遇上临时停电,一位教师不得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时,他发出这样的感叹:今天我没有利用任何信息技术,我感觉讲得很顺畅,学生听得也挺投入。可见,并不是有了信息技术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形式就该丢弃,它们是各具优势、又各存弊端的,也并不是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必须堂堂课、样样课都要与信息技术搭边,即使明知没必要,也要牵强着放进来。
3、整合的热度正在减退
随着教育投入的加大,现在很多学校都具备了“整合”的条件,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甚至是非常先进的。但具备了这些条件,并做了一些实践后,方知“整合”真的不是那么简单,它涉及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就是个拦路虎。而这些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得力的措施,很多学校处于观望状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踯躅不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关注似乎在降温。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出现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整合”的异化。“整合”是分层次的,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观念的切实转变,以及技术和资源的改善,“整合”还是大有作为的。
■“整合”出路何在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问题上,一种观念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高深莫测,不可实现;一种观念认为上课用了网络和计算机就是整合。这种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神化”和“庸俗化”的理解是两种要不得的极端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只有尊重教育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自身规律,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一堂好课与其说是把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入教学,还不如说是以现代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使教学的内容得以充实,也促使着教学方法及手段的不断改革,先进的科技成果,如幻灯、电影、唱片、电视、录音、程序教学机和语言实验室等一经产生,即被移植到学校教育中来,也带来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在数字化时代,电脑及其网络理应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如果把电脑及其网络视为解决教育问题症结的灵丹妙药,或攻破教学难关的万能工具,显然是不科学的。因此,要首先着眼于转变教师观念,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美国《教育周刊》调查认为:问题不在于电脑进不进课室,而在于教师和学生使用它做什么。如果为“玩”或演算习题而使用电脑,其成绩会下降0.6%。所以,美国儿童电脑教学课程专家毛尔科维奇说:“先进工业国如美国和德国,所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以为电脑可以代替教师。到了最近,他们才逐渐明白,人才是最好的教育工具。”并认为,“成功的教学要由多样因素结合。就像学游泳,不能单靠游泳池(硬件),也不能单靠水(软件),还要有好教师。而好教师一定是拥有科学、先进教育理念的教师”。
2、科学评价课堂教学
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不是说一定要加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一条件,应该全面评价,要看相应的课堂环节是否适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评课中加上“现代教育技术”这一条件,对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工作有一定作用,但负面效应也应重视。为推广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加强平时的监督与检查,发挥行政效能,比如规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学期课节数,撰写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体会,建立开展相互研讨的机制,等等,以这些措施来推动现代教育技术应用。
3、建设符合需要的资源库
没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如同“有车无货”。学校资源库建设必须采用开放的、相对统一而又反映学校特色的标准,以整合知识化内容为核心,而不是简单地堆砌离散信息,尽量做到素材的标准化,适用于不同软件的使用。各类素材应该具备体积小、可移植性强的特点,以利于网上传播,注重交互性与可操作性,适合开展实时的互动教学。素材库应方便在多媒体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网、城域网、互联网等不同的数字环境下使用。
资源库建设还要注重内容的完备性和科学性。素材除按照知识点和能力要求进行分类外,还可以根据积件思想将素材分为基本素材、集成素材、案例素材和题库素材等类别,注重素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尽可能使素材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和智能化,并兼顾艺术性和趣味性。
4、以人为本开展培训
最理想的课件是创意与设计都由使用者完成,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一线教师学会在制作课件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个性化的教学特色融入到课件之中。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成为“整合”的根本性问题。
在信息技术培训形式上,可以邀请专家作现代教育技术与创新教育的讲座;开展教育技术在职培训的可行性调查研究;让教师结合实际,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在功能上的巨大差异,促使教师认清现代教育技术是推动目前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让已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谈自己学习应用的经验;进行优质课件的讲评,引导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比如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教学重点和难点处,学生思维转变处、困惑处,传统媒体难以解决处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信息技术培训内容上,要循序渐进,切合实际。总体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网络与通讯技术;系统软件与工具软件的使用。具体分解为四个阶段:普及型培训—Windows95、Word97;基础型培训—PowerPoint97、Excel97;提高型培训—多媒体制作平台(重点是Authorware)和图形处理(重点是Photoshop);研修型培训—初步的视频、音频技术,网络操作与网页设计,多媒体课件制作实践。每一个阶段都要建立相应的教学内容及考核与激励办法,并将具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衡量现代教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
在信息技术培训方式上,尽可能采用参与式培训。所谓参与式培训,就是在培训过程中,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基于真实的问题和课题进行学习,每个人都积极参与并承担一定的义务,执行真实的任务,学习者通过讨论共同为问题找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